8月27日,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旗下媒体《经济参考报》、央广网、中国网、津云等国家级、省部级媒体,聚焦公司承建的乌兹锡尔河项目进行报道。
——产业兴:共绘发展新图景
天津市正在创设“中国(天津)—上合组织口岸合作中心”,着力打造上合组织国家亚太出海口的国际桥头堡。
8月22日,在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由中乌两国联合修建的中亚地区最大在建联合循环电站项目完成厂用受电。这座占地面积66.2公顷的大型发电厂初现样貌,目前整体进度已经完成72%。电站装机容量为1600兆瓦,采用世界先进的燃机发电技术。作为推动中亚国家能源建设的重点工程,该项目不仅大幅节省天然气能源需求,还可以有效促进当地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产业发展。
“项目采用世界先进的三菱J级燃机技术,年发电量将达到120亿千瓦时。根据测算,每年能节省11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每年减少2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承建该项目的中国能建天津电建项目经理张悦说,该公司还承建了乌兹别克斯坦500兆瓦光伏EPC总承包项目,目前已经投运。
以下是锡尔河项目“硬基建筑底 软联通暖心”侧记:
在上合国家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畔,中国能建天津电建承建的锡尔河二期1600兆瓦联合循环电站项目刚刚完成厂用受电。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这个项目不仅为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折射出中国-中亚合作机制下“共商共建共享”的时代内涵。
解“能源渴”,底层重构乌兹绿能
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中亚人口第一大国,长期面临着能源结构失衡与电力供应紧张的双重挑战。该国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与天然气,其中天然气发电占比超过60%,但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可再生能源占比仅约3%的结构性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优化与供应保障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命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能建天津电建承建的锡尔河二期项目,成为中乌共建“一带一路”的标杆工程。站在项目现场,天津电建党委书记、董事长许栋在视察项目时表示:“这不仅是一座电站,更是中乌能源合作的‘连心桥’,得让它既够硬、又够暖。”
该项目由天津电建作为主体施工单位,总投资采用IFC国际标准监管,资金来源于国际金融机构,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程践行国际化标准。
作为中亚地区在建规模最大的电站之一,项目采用世界先进的J级燃机技术,联合循环效率突破60%,年发电量可达120亿千瓦时,每年能节省11亿立方米天然气,减少2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为这片土地种下1.2亿棵树。“乌兹别克斯坦非常缺电,咱们的J级燃机投运后,120万户家庭的用电难题就能解了。”项目经理张悦在项目启动会上给团队打气,“更要让他们看到,绿色能源不是遥不可及的。”
项目建设期间创造2500个就业岗位,投产后将提供120个永久性岗位。建一个项目,交一方朋友;育一批人才,留一套经验;树一座丰碑、留一段回忆。“我们不仅要建电站,更要留下带不走的技术。”张悦常对团队说。通过技能培训,项目已为乌兹别克斯坦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让“中国技术”真正扎根当地。
破“三高局”,六维解码极限挑战
“在乌兹别克斯坦干工程,就是跟‘三高’较劲——高冲突、高复杂、高壁垒。”张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项目推进中的“闯关日志”。天津电建团队凭借“技术创新+属地化运营”双引擎,拿出一系列“履约硬招”,逐个破解难题。
冰冷火热的履约博弈。夏季地表温度飙升至60℃+,热浪能把设备晒得烫手;冬季气温骤降至-15℃以下,混凝土浇筑稍不注意就会冻裂。“张经理带着我们搞‘动态施工日历’,夏天早五点开工、中午歇工避高温,冬天给设备裹‘棉被’、搭暖棚,连混凝土都要掺防冻剂用蒸汽养着。”工程管理部部长吴耿嘉说道,项目协调储备了工业风扇和降温冰块,冬季则准备了电热毯和保温棉,“人不受罪,设备才能‘扛住’考验。”
双内陆国物流迷宫突围。乌兹别克斯坦是双重内陆国,90%物资需跨境运输,漫长路线和复杂手续如同“闯关副本”。“我们有公路+铁路‘批量送达’,还有公路‘顺丰快递’式点对点运输,最关键是建立了现场海关监管区,把‘一车一清’改成‘一片一清’。”物流负责人刘姊艳说,靠着这套流程,团队创造了20天清空新疆口岸5000吨货物的纪录,公路运输成本甚至降到了和铁路差不多。
穿越八国合规密码丛林。项目要同时满足乌兹别克斯坦GOST、美国ASME、德国DIN等8类标准,稍有偏差就可能卡壳。“图纸通过率最初只有65%,我们连夜建了‘标准转换矩阵’,把1200多份图纸逐个‘翻译’成属地化版本。”张悦带着技术团队建立“三审三查”机制,图纸通过率硬生生提到92%。
推“四维合”,共筑同心美美与共
“建项目不光要‘硬基建’扎实,‘软联通’更要暖心。”张悦常说。天津电建通过“技术输出+模式创新”,在当地树起有责任、有担当、有温度的中国企业形象。
全产业链无缝整合衔接,铸就卓越品质。天津电建把三菱M701JAC燃机安装精度控制在0.02毫米级,创造同类机组安装最快纪录,实现“设计—制造—安装”零缝隙衔接。
智能建造数字赋能,智慧大脑全面布局。项目部署“BIM+GIS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控16个施工区域进度,通过“4D进度模拟”提前预警偏差,把土建转安装周期缩短15天。电动工作平台替代脚手架,减少数百吨钢材消耗;余热锅炉脱硝装置让氮氧化物排放优于欧盟标准,“绿色建造”看得见摸得着。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护航项目前行。天津电建创新“国别风险地图”,联合当地律所把许可办理周期从90天压减到45天;用“信用证+保函”组合融资规避汇率风险,让项目推进更稳。
培养属地技能人才,共筑发展基石。乌兹别克斯坦籍HR马克赛特成了“协调官”,中方与属地人员配比达2:1,塔吊司机属地化率83%。“我们给当地员工开双语培训,设晋升通道,尊重他们的宗教习俗,工地上常能看到中方和属地员工一起吃饭、聊天。”张悦笑着说。
从“技能输出”到“能力共建”,从绿色能源“硬基建”到民心相通“软联通”,锡尔河二期项目的脉动正在中亚大陆奔腾,这不仅是一座电站,更是中乌合作的‘新坐标’。